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,可侵及許多臟器,以肺部結核感染最為常見。排菌者為其重要的傳染源。人體感染結核菌后不一定發病,當抵抗力降低或細胞介導的變態反應增高時,才可能引起臨床發病。若能及時診斷,并予合理治療,大多可獲臨床痊愈。
1.癥狀
有較密切的結核病接觸史,起病可急可緩,多為低熱(午后為著)、盜汗、乏力、納差、消瘦、女性月經失調等;呼吸道癥狀有咳嗽、咳痰、咯血、胸痛、不同程度胸悶或呼吸困難。
2.體征
肺部體征依病情輕重、病變范圍不同而有差異,早期、小范圍的結核不易查到陽性體征,病變范圍較廣者叩診呈濁音,語顫增強,肺泡呼吸音低和濕啰音。晚期結核形成纖維化,局部收縮使胸膜塌陷和縱隔移位。在結核性胸膜炎者早期有胸膜摩擦音,形成大量胸腔積液時,胸壁飽滿,叩診濁實,語顫和呼吸音減低或消失。
3.肺結核的分型和分期
(1)肺結核分型 ①原發性肺結核(Ⅰ型) 肺內滲出病變、淋巴管炎和肺門淋巴結腫大的啞鈴狀改變的原發綜合征,兒童多見,或僅表現為肺門和縱隔淋巴結腫大。②血型播散型肺結核(Ⅱ型) 包括急性粟粒性肺結核和慢性或亞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結核兩型。急性粟粒型肺結核:兩肺散在的粟粒大小的陰影,大小一致密度相等,分布均勻的粟粒狀陰影,隨病期進展,可互相融合;慢性或亞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結核:兩肺出現大小不一、新舊病變不同,分布不均勻,邊緣模糊或銳利的結節和索條陰影。③繼發型肺結核(Ⅲ型) 本型中包括病變以增殖為主、浸潤病變為主、干酪病變為主或空洞為主的多種改變。浸潤型肺結核:X線常為云絮狀或小片狀浸潤陰影,邊緣模糊(滲出性)或結節、索條狀(增殖性)病變,大片實變或球形病變(干酪性—可見空洞)或鈣化;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:多在兩肺上部,亦為單側,大量纖維增生,其中空洞形成,呈破棉絮狀,肺組織收縮,肺門上提,肺門影呈“垂柳樣”改變,胸膜肥厚,胸廓塌陷,局部代償性肺氣腫。④結核性胸膜炎(Ⅳ型) 病側胸腔積液,小量為肋膈角變淺,中等量以上積液為致密陰影,上緣呈弧形。
(2)分期 ①進展期 新發現的活動性肺結核,隨訪中病灶增多增大,出現空洞或空洞擴大,痰菌檢查轉陽性,發熱等臨床癥狀加重。②好轉期 隨訪中病灶吸收好轉,空洞縮小或消失,痰菌轉陰,臨床癥狀改善。③穩定期 空洞消失,病灶穩定,痰菌持續轉陰性(1個月1次)達6個月以上;或空洞仍然存在,痰菌連續轉陰1年以上。
結核病是由結核桿菌引起的呼吸系統慢性傳染病,不屬于遺傳病。所以結核病不會遺傳,只會傳染。如果說,一個家庭中有幾個人都患了肺結核,那只能說明這一家人身體素質不太好,并且在相同的環境下生活,同時受到結核桿菌的感染而得病,并非是遺傳造成的。其次,曾患過肺結核并已康復,且孕前身體也很好,這樣對妊娠的經過及以后的發病都不會有多大影響。
懷孕以后,孕婦要供應體內胎兒生長發育的需要,往往需要更多的營養和休息。曾患過肺結核的婦女,比正常健康孕婦更要注意飲食和休息。另外還應及時到醫院接受檢查,接受圍產期中對孕婦的多種監護,在懷孕期間有什么不適的情況,要告訴醫生,以便得到相應的治療。患過肺結核的婦女孕期和
分娩方式與其他孕婦應該沒有什么大的區別。哺乳期的婦女是相當辛苦的,必須加強營養及注意休息。產后可以檢查一下,了解結核病有什么變化,進行相應的處理,如發現活動性肺結核,應禁止哺乳,與新生兒隔離,以防感染新生兒。新生兒還需及時接種
卡介苗,預防感染。
一般來說,有傳染源結核桿菌就會傳播,結核病就會流行。結核桿菌通過三個途徑傳播:
1、空氣-呼吸道:這是結核病最主要的傳染途徑。病人大聲講話、咳嗽、打噴嚏,會釋放出很多帶結核桿菌的飛沫,若易感者吸入了這種飛沫,即可被感染。肺結核病人如果把痰吐在地上,痰液干燥后,結核桿菌與塵埃混在一起飛揚在空氣中,被健康人吸入肺內也可引起傳染。
2、食物傳染:結核病人用的餐具、吃剩的食物上都可能污染了結核桿菌。與結核病人合用餐具或吃病人剩下的食物易食入結核桿菌,飲用未經消毒的牛奶或乳制品等也可感染牛型結核桿菌,接觸病人用過的痰盂等物品后如不認真洗手也可能受到感染。
3、垂直傳播:患有結核病的母親在懷孕期間,其體內的結核桿菌可通過
臍帶血液進入胎兒體內,胎兒也可因咽下或吸入含有結核桿菌的
羊水而感染,從而患上先天性結核病。
除上述傳染方式外,結核桿菌也可由皮膚或黏膜的傷口直接感染。由于結核桿菌不能穿透皮膚,這種傳染方式是比較少見的,但也應當引起注意。